昨天,《總編輯調查》欄目分析了湖南龍驤巴士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龍驤巴士)連續14年盈利的諸多因素,精細化、扁平化、智能化管理是重要原因,股份制改革激發管理團隊的內生動力則是根本原因。作為一家服務社會大眾的公益性企業,實現盈利難能可貴,但公司又是如何保證其公益屬性,讓社會效益也大獲豐收的呢?
公益為先
6月15日下午2點多鐘,記者在雨花區比亞迪充電站見到了龍驤巴士22路線駕駛員黎建波。
此時,夏日午后的陽光有些毒辣,曬得黝黑的黎師傅正在給電動大巴充電。

圖為黎建波(左)正在給電動大巴充電。(劍裘攝)
“有時充電會出現點小問題,重來一下就好。”線長胡宇對業務非常熟練。
“22路線是跳馬鎮到沙仙村的一條鄉村線路,就一臺車,單邊21公里,黎師傅一天要跑4個來回,每天中午在這里充電。”
“坐車的人多嗎?”
“人不多,每天就100人左右,90%以上都是老年人,我們這臺車被稱為老人車。”
“駕駛員的工資福利,加上車輛折舊、充電、保養、維修等成本,雖然有財政補貼,這條線路還是百分百虧損。”
胡宇告訴記者,他負責的線路還有幾條和22路線一樣,都是虧損的,但他認為,公交車姓公,即使虧損,也要堅持公益服務。
龍驤巴士智能運營管控中心經理鐘宇龍透露,公司目前像這樣虧損的線路還有數十條。

圖為22路公交在跳馬鎮始發站準備發車。(劍裘攝)
將近下午三點,黎師傅將充滿電的巴士開到跳馬鎮政府附近的始發車站,準備三點整準時發車。
六七名正在等車的乘客從容刷卡上車,每個人都有座位。
記者隨機采訪了三位老乘客,個個都夸黎師傅服務態度好。一位叫龔鐵根的老人對這趟公交贊不絕口。
“我是跳馬村的,差不多天天要坐這趟車,駕駛員經常扶老人上車,幫他們搬東西,咯硬是搞得好,冒話講!”
“以前是私人的中巴車,8塊錢一張票,超載又超速,只曉得搞錢!”龔鐵根身旁的另外一位老乘客忍不住插話。
在比亞迪充電站的時候,黎師傅便告訴記者,公司長期開展“關愛夕陽紅”活動,倡導每位駕駛員每個月要扶老人上車、幫老人搬運行李等至少2次,后臺管理人員核對監控確認后每個月會發放200元獎金。
“哪里只有兩次,我這條線路本來就是老人多,有時他們還趕場買東西,我一個月少說也有二三十次,多的時候有五六十次。也不是說圖那兩百塊錢,畢竟人人都有老的時候,幫扶一把,也是應該的。”

圖為龍驤巴士7路車駕駛員吳曉紅在扶老人上車。(照片由龍驤巴士提供)

圖為公司駕駛員禮讓斑馬線。(照片由龍驤巴士提供)
長沙市城市公共交通事務中心公交科負責人李天樂告訴記者,他們每個月都會通過GPS數據分析和第三方調查等方式對全市各個公交公司的服務質量進行考評,發現龍驤巴士的服務質量多年來一直名列前茅,2020年1至5月,龍驤巴士有4個月是第一名。
記者調查發現,2012至2019年,龍驤巴士共計收到市財政服務獎勵專項資金0.76億元,而公司自身開展的“星級服務”“禮讓斑馬線”“關愛夕陽紅”等優質服務主題活動累計向駕駛員發放獎金1.88億元。

圖為龍驤巴士2019年度優質服務標兵、關愛禮讓標兵。(劍裘攝)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為經營管理而形成的觀念的總和,其核心是企業價值觀。
“以人為本,情系你我他”就是龍驤巴士的核心企業價值觀,這一理念已經深深烙入龍驤巴士員工的大腦中。
關愛一線員工,為員工申請公租房,讓近公司總人數15%的優秀員工到國內外考察學習,建立員工真情互助基金……這都是龍驤巴士對員工的情,讓員工的幸福感、歸屬感滿滿。
拿出數千萬資金開展“星級服務”“禮讓斑馬線”“關愛夕陽紅”等優質服務活動,堅持運營數十條虧損線路,這是龍驤巴士對社會大眾的情。
說到做到,還做得挺好,“以人為本,情系你我他”的核心價值觀成為龍驤巴士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而這樣的文化又反哺企業,讓企業能夠行穩致遠。
如何培育企業文化并讓企業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圖為龍驤巴士企業文化“教材”。(劍裘攝)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2010年、2012年,龍驤巴士出了兩本書——《龍驤巴士故事》《龍驤巴士故事續》。這兩本書發到了每一位員工手上,既是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重要成果。兩本書用100多個發生在龍驤巴士人身上真實的小故事,把龍驤巴士的服務理念、管理理念、核心價值觀等企業文化提煉出來,給人以啟發啟示,確實開卷有益。
龍驤巴士后勤管理部門負責人陳浪波告訴記者,這兩本書他有事沒事就會翻一翻,因為書中講述的都是自己同事的故事,非常親切,而這些故事,很多都是龍驤巴士這些年來發展經驗的總結,是同事們先進事跡的紀錄,可學可用,就是老了退休了,也還會翻閱這兩本書。
龍驤巴士六車隊隊長歐陽奇在讀后感中寫道:“《龍驤巴士故事》是一碗心靈雞湯,是一劑強心針,鼓舞我奮發圖強,力爭上游。”
為了以文化人,龍驤巴士還拍攝了一部勵志電影《巴士進行曲》,多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7月2日上午,當記者再次來到龍驤巴士公司總部采訪時,彭燦正在三樓辦公室編輯公司內刊《湖南龍驤巴士》,這份共4個版面的彩印報紙一個月出刊一次,印刷1000多份。
除了編輯報紙,彭燦還要負責公司網站、微信公眾號的上稿和日常維護工作。
“多才多藝,厲害了!”記者不由得伸出大拇指。
“別拍啊,今天沒有化妝哦。”彭燦看到記者要拍攝她工作的情況,連忙推辭。

圖為彭燦在編輯公司內刊。(劍裘攝)
如今,許多企業就只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像龍驤巴士這樣還在更新維護網站、編輯出版內刊的企業確實不多見了,足見公司對企業文化的重視程度。
著名新聞評論員何旭認為,龍驤巴士多年積淀形成、并在不斷創新發展的企業文化,在凝聚員工意志、發揮員工潛能、提高員工積極性、促進企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對于龍驤巴士而言,無疑是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長沙市公交企業文化建設的精神財富。
開疆拓土
智者居安思危。
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在耕種好自己“一畝三分地”之余,如何開疆拓土,充分利用公司的管理優勢、人才優勢積極穩妥向外拓展?
龍驤巴士管理層在思考,也在付諸行動。
2010年,為謀求經營業務多元化,公司組建了“湖南龍驤橘子洲旅游服務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擔起橘子洲景區、洋湖濕地公園、瀏陽河婚慶園等旅游觀光服務,為龍驤集團和龍驤巴士的管理人員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圖為龍驤橘子洲旅游服務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游客觀光車。(照片由龍驤巴士提供)
2014年,龍驤巴士響應長沙市委市政府號召對口幫扶龍山,在龍山縣成立兩家控股公司,分別經營公交車和出租車業務,結束了龍山縣沒有公交車的歷史,也規范了當地出租車的服務管理,本著“立足龍山、依靠龍山、服務龍山”的宗旨,培養了一支龍山本土的城市公交服務隊伍。


圖為龍驤巴士在龍山縣的公交車和出租車。(照片由龍驤巴士提供)
由于歷史原因,湘江水上旅游客運“散”“亂”“差”“小”情況十分嚴重。五家空殼公司,運營船舶約42艘,全部為低端的“慢慢游”或淘汰的水泥躉船,沒有一個客運碼頭。
2014年10月,長沙市明確由龍驤巴士管理團隊擔綱水上客運碼頭建設和水上旅游開發重任。
歷經兩年艱辛談判,投入資金約1.2億元,龍驤巴士管理團隊終于成功收購海順等水上旅游客運公司及其名下掛靠的所有游船、躉船。
2015年,公司聯合國內水上客運龍頭企業——珠海九洲控股集團,成立了湖南九洲龍驤水上客運有限責任公司,購入兩艘高端時尚的游船,湘江水上客運旅游面貌煥然一新。

圖為九洲龍驤的碼頭和游船。(照片由龍驤巴士提供)
2016年,公司又借市政府開發瀏陽河文旅產業帶旅游項目的機遇,成立湖南龍驤瀏陽河水上客運有限公司,積極參與瀏陽河水上項目的開發與建設。

圖為湖南龍驤瀏陽河水上客運公司游船。(照片由龍驤巴士提供)
這些項目的開發,都是龍驤巴士“深藍計劃”的有益嘗試,對外拓展的自營項目均實現了當年開業、當年盈利。
2018年,龍驤巴士投資1500萬元參股由北京公交集團、深圳巴士集團等全國18家公交企業共同發起設立的公交行業投資公司——準點投資有限公司。2019年,準點公司第二輪融資2.6億元,龍驤巴士投入資本增值40.63%。
2020年3月25日,在準點投資有限公司第一屆董事會第五次會議上,所有董事一致同意投入500萬占股50%,成立以城市公共交通運營、技術服務咨詢為主業的公交運營咨詢服務公司。該公司將以龍驤巴士運營經驗為藍本,其管理人員為核心經營團隊,在中國道協城市客運分會和準點公司的引領下,服務于全國公交企業。
輸出管理經驗,參與投資和運營,實現跨地域跨行業發展,這就是龍驤巴士的“深藍計劃”。目前看來,這個計劃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結語:
湖南龍驤交通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負責聯系龍驤巴士的副總經理周南建認為,龍驤巴士的智能化、信息化運營管控水平在長沙乃至全國都是一流的;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精細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了運營成本;同時,對駕駛員工作過程中行為的精準掌控以及對優質服務的正向激勵,讓公司“心系你我他”的核心價值觀得以落實落地,讓公司在市民群眾中贏得良好口碑。這三個方面的成功經驗,從過去的實踐來看,也是可復制、可推廣的公交運營管理模式。
記者調查認為,在歷時15年的改革發展過程中,龍驤巴士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公益為先,較好地平衡了基層員工與公司管理層的利益,實現了各方資本的保值與增值,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確是值得認真研究的政府參股企業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樣本。
(潘開政、郭建球 、雷艷飛)
|